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30文学 www.630wx.com,史蒂芬·柯维写给年轻人的高效工作秘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工作是一种体力或者脑力的付出,一个人的能力越强,收获就越多。但是,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就难免会犯点错误。不过,有的错误是无法弥补的,比如,装配机器时,零件安装失误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事故就无法补救。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应该在工作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年轻人工作经验不足,也最容易自高自大,自以为是。高效工作要求我们随时保持警惕心,避免这样的错误。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在非常小心翼翼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有可能犯错误。那样的错误可能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可能是缺乏经验而造成的失误。当错误已经发生之后,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省。但是,我们千万不能陷入无休止地自责中。受到打击而沮丧失意一会儿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可从此一蹶不振,也没有必要因为畏惧犯错,而开始畏首畏尾,不敢继续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下去。

    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正确对待犯下的错误不但不会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反而有利于高效工作。”犯错并不可怕,就怕有错不改,一直错下去。不仅工作效率会因为错误大打折扣,连最后的结果是否能顺利完成都是一个未知数。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他经过了1001次实验、分类试验了1600多种不同耐热材料、6000多种植物纤维才试验出了正确的材料。爱迪生乐观地说,每一次的犯错都让他否定了一种材料,让他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而在当代社会中,像爱迪生一样将失败视为财富,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应该是詹姆斯·戴森。这个被称为“英国设计之王”,集工业设计师、工程师、发明家、亿万富翁等身份于一体的传奇人物,其锐意创新出无集尘袋真空吸尘器的幕后故事,真实地为我们阐述了“创新不要怕犯错”的真谛。

    詹姆斯·戴森早年在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byam shaw学校修习绘画与制图,后来,又进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开始对家具与室内设计进行研究,除了学习的专业之外,他还有着对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天赋的敏感与不甘于现状的进取心。

    真实的问题往往是创新的驱动力。1978年的一天,中年的戴森无意间发现家中“胡佛”牌吸尘器由于集尘袋使进气孔经常堵住,致使吸附能力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其功效逐渐减弱甚至完全失灵。这是自1908年吸尘器问世以来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于是,戴森就萌生了创新吸尘器的念头。在之后的5年里,他一直专注于这项工作。据相关统计显示他为此前后共制作了5126个功能原型,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终于在第5127次的试验中,制作出具备革命意义的双气旋、无集尘袋、并且,吸力不会随着时间减弱的真空吸尘器实验模型机。

    成功后的戴森回首这五年来5126次创新失败与仅仅依靠妻子的薪水过活的历程,感慨万千:“几乎每一天我都想过要放弃,但是,每次失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年轻时在长跑过程中想要慢下来时,就应该催促自己加速,而不是减速……创新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然而,在当时,作为吸尘器附件的集尘袋是一种易耗品,其生产与销售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业内人士纷纷选择维持现状,对戴森的创新“商业化”视而不见,甚至给予否定的态度。但是,戴森没有气馁,他坦承:“气愤和沮丧如同现实需要一样,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戴森终于于1986年,将自己第一款产品g-force,这个将实用功能与诚实造型兼具的无袋真空吸尘器成功地推向了市场,成为了现代工业设计经典作品。

    爱迪生和戴森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创新设计与发明中,犯错反而意味着进步,意味着距离成功又近了一点。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大发明家与设计家们这样想。人们因为害怕犯错以后带来的后果,没有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